金钱买得到幸福!专家:花钱在"这8件事物"千万别内疚

金钱买得到幸福!专家:花钱在

“钱买不到幸福”这句话,你或许听过无数次。但研究告诉我们——钱其实能买到快乐,前提是你知道该怎么花。幸福学专家杰西卡·维丝(Jessica Weiss)指出,与其在物质上挥霍,不如将金钱投入到能提升“心理满足感”的体验中,这才是真正的“智慧消费”。

她总结出8种让幸福感长久发酵的花钱方式,而且你完全不需要为它们感到内疚,因为它们对身心健康都有积极作用。

1. 为“节省时间”买单,其实是投资心理健康

别再为请保洁阿姨、点外卖而自责了。研究发现,花钱“省时间”比买奢侈品更能降低焦虑。将琐事交给专业人士,是一种释放自我、管理情绪的聪明做法。

2. 沉浸式体验比买东西更幸福

花钱买“体验”比买“物品”更令人满足——特别是那些能刺激感官、带来社交联结的活动,比如听一场现场演唱会、与人合唱。研究发现,这类集体体验能刺激大脑分泌催产素和脑内啡,提升归属感,降低压力。

3. 投资“新鲜感”,让生活充满色彩

尝试新的活动、新的环境,哪怕是涂个不同颜色的指甲、换个没去过的市集逛逛,都会让大脑释放多巴胺,强化记忆,也让日常充满惊喜。和朋友分享这些新奇感受,更能倍增幸福感。

4. 与人联结的消费,是最值得的“情感投资”

哈佛大学80年纵向研究指出,亲密关系比财富更能预测幸福程度。无论是飞去看望亲人,还是和老友吃顿饭,这些“社交型消费”都是情感账户里的长期利息。

5. 为别人花钱,也能收获“快乐红利”

请朋友吃饭、为公益项目捐款——这些“付出”行为能让大脑的奖励系统更活跃,产生所谓的“助人者快感”(Helper’s High)。研究表明,帮助他人会让人更健康、更快乐。

6. 小确幸:低成本、高频率的快乐制造机

与其一次性花大钱买奢侈品,不如定期为自己买杯好咖啡。大脑更喜欢规律的小型满足,而不是一锤子买卖的刺激。每周几次的小确幸,才能长久支撑心理愉悦。

7. 不舒服的挑战,也能创造强烈成就感

跳入冷水池、完成高难度登山、学习新技能……这些“违反直觉”的挑战行为虽然过程艰难,但完成后的满足感更加持久。成就感是被动娱乐无法带来的深层快乐。

8. 提前计划,让快乐“三倍延长”

一次旅行的幸福,不止来自旅途本身。提前做规划、等待出发、事后回忆——这三段心理过程都能持续释放愉悦感。越早安排,幸福周期越长。

“钱不能买到幸福”这句话没说错,但“聪明花钱可以换来幸福”同样成立。别再为自己买咖啡、请朋友吃饭、计划假期而内疚了,那可能是你提升幸福指数最简单又最有效的方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