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诗意画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主要指他那些直接反映时事的诗歌。从形式来看,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他的五言古诗、五言排律、七言歌行等以咏怀为主的长篇诗歌。这类作品善于把直抒胸臆、巧用典故,以及对当时社会现象的高度概括,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艺术结构中。另一类是他的新题乐府。这些诗学习汉乐府的艺术表现。作为诗史,杜甫的诗当然以反映社会现实为主要题材,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渗透在他的各种诗体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新题乐府诗。杜甫继承了诗经、汉乐府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传统,他常因目睹时事有所感触而产生创作的冲动,并根据所写的事情来给诗篇起题目,在艺术上富有独创性。汉魏文人学习民间乐府,都是用乐府原来的题目,这种做法逐渐成为文人写乐府诗的一个传统。杜甫以前的诗人虽然也有用新题目写乐府,但是极少用这种形式来反映时事。
元稹为杜工部集所题的序文
杜甫无论何种题材的诗歌,感情表达都很强烈深沉,尤其是伤时感乱之作,忧愤痛切,溢于言表。如杜甫在成都的时候,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一时惊喜若狂,恨不得立刻回到故乡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首格律严谨的七律,竟像一气呵成似的,节奏如流水般畅快,语言如口语般自然,那种激动得泪水滚滚又乐不可支的情状,活灵活现地写了出来。
草堂图
杜甫是一位卓越的语言大师,他既能融化前人经史诗赋中现成的词彙和典故,又能运用口语方言和俗语入诗。《遭田夫泥饮》写一个田夫请杜甫到家里喝酒:“回头指大男,渠是弓箭手”、“叫妇开大瓶,盆中为吾取”,当中的“渠”字和“叫”字都是俗语白话。关于诗歌是否适合议论的问题,明清两代评论家有过很多争论。杜甫的七律《蜀相》后半首全是议论:“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以精炼的对仗句,评价了诸葛亮的毕生业绩和高尚品格,同时亦使古往今来的英雄们,对诸葛亮的赍志而殁产生强烈的共鸣,道出了他们壮志未酬、功业未成的无穷遗恨。
黄河的澎湃
联篇组诗早在汉魏时期就形成了,并不是杜甫的创造。晋、宋以后,又出现了不少按主题分类的组诗。在初唐及盛唐时期,联篇组诗已被普遍使用。杜甫将这种联篇组诗形式,运用到诗歌的各种题材中,组诗的内部结构也更变化多端。如“三吏三别”是反映邺城之乱的一组诗,六篇题目不同。有的组诗则是将一件事的过程分成几段来说。如《羌村三首》写他从凤翔回到羌村家里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