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世界杯的失败,令洛巴诺夫斯基离队,换上了球员时代曾为国出战过1970年世界杯和以主帅身份带领苏联勇夺1988年汉城奥运男子足球金牌的贝绍维茨接掌帅印,而该队也进行换血,一些年纪渐长且渐走下坡的老将如达萨耶夫、弗金、拉茨、扎瓦罗夫、利托夫琴科等被弃用,并重用一众后起之秀如门将哈林、后卫奥诺普科、翼锋坎切尔斯基、中场莫斯托沃伊、前锋尤兰、科利瓦诺夫、基利亚科夫等球员,为球队增添不少活力,配合本身富有纪律和机动性的踢法,令球队实力得以提升,于1992年欧洲杯预选赛中更以不败姿态力压意大利而晋身决赛圈。
只是随着苏联在1991年底正式宣告解体,导致球队要以独联体之名出战决赛圈,而球队在届赛事中虽然在小组赛中先后战平德国与荷兰两支劲敌,却于最后一战以0-3大败给被认为是同组实力最弱的苏格兰,最终“垫底”出局,也正式为苏联在国际赛场上的成绩划上句号。
事实上,虽然苏联多年来只曾在1960年的欧洲杯称王,但其实一直以来都出产过不少极具实力的球员,雅辛、布洛欣、别拉诺夫先后成为欧洲足球先生,但由于国家的封闭政策,所有运动员都不能出国发展下,令一众球员长年以来都只能够留在国内球队效力,缺乏稳定与其他欧洲列强交手甚至取得进步的机会,也令这个红色国家的足球水准总是未能再进一步。
直至80年代中期,组成苏联的各个加盟共和国在一系列政治斗争后,陆续出现脱离中央强权管治,令中央体系产生巨大剧变,也因此逼使中央政府进行经济开放改革,令整个国家各层面人才得以向外流,而足球可算是最为受惠的一批。
在1987年夏天,莫斯科鱼雷中场沙弗洛转投奥地利球队维也纳迅速,成为首名投身国外的足球员。而先例一开,卷起了一个新浪潮,在之后一年内更接连有3位著名球星一尝往外闯的滋味,包括1975年的欧洲足球先生得主布洛欣从基辅迪纳摩转投奥地利联赛“升班马”施泰尔福尔韦茨,1986年获选为苏联足球先生的扎瓦罗夫从基辅迪纳摩转投意甲劲旅尤文图斯,被誉为雅辛之后苏联最佳门将的达萨耶夫从莫斯科斯巴达转投西甲球队塞维利亚等,之后两年更陆续有不少国脚级球员投身欧洲主流联赛,包括1986年欧洲足球先生别拉诺夫离开基辅迪纳摩并加盟德甲球队门兴格拉德巴赫、从明斯克迪纳摩转投尤文图斯的中场大将阿列尼科夫,离开莫斯科迪纳摩转投德甲球队沙尔克04的前锋波洛迪克等。
不过,纵使这班苏联球星本身已在国际赛场上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但由于其中不少已不再年轻,高峰已过,甚至正在走下坡路。像布洛欣于投身奥地利联赛时,已年届35岁,体力和速度已大不如前,加上苏联维持了封闭国度多年,不少苏联球员都未能适应西方民主国家的生活,并因此影响到场上的表现,别拉诺夫和达萨耶夫等人正是因此未能在新球队展现出预期般水准。
扎瓦罗夫在重视防守的意甲赛场未能交出预期中的水准,表现甚为平庸,一个赛季后已被放弃。而之后从基辅迪纳摩转投带腊劲旅奥林匹亚科斯的1987年苏联足球先生兼3度成为苏联顶级联赛神射手普罗塔索夫未能有突出表现。从莫斯科迪纳摩转投西甲球队卡斯特利翁的1990年苏联足球先生多布罗沃尔斯基未能站稳脚跟。离开基辅迪纳摩后加盟意甲球队桑普多利亚的中场大将米哈伊利琴科虽然加盟后,立即帮助球队历史性夺得意甲冠军,但其表现并不突出,不久后也被出售到苏超豪门格拉斯哥流浪。
当然,并非所有外流的苏联球员皆失败收场,也有为数不少的取得成功,例如帮助曼联打好重建王朝基础的翼锋坎切尔斯基,失意于本菲卡但后来在塞尔塔成核心的莫斯托沃伊,在崇尚进攻的主帅泽曼带领的意甲球队福贾发光发亮的进攻双子星沙利莫夫和科利瓦诺夫等,都算是让人有较深刻印象的成功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