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老电影《刘三姐》拍摄往事

经典老电影《刘三姐》拍摄往事

196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推出了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新中国首部彩色风光音乐故事片《刘三姐》。这部经典之作的诞生,源于1959年广西文艺工作者创作的山歌剧《歌仙刘三姐》所引发的文化热潮。著名词作家乔羽与长影导演苏里在观摩该剧后深受启发,认为这一题材极具艺术价值,遂决定将其改编为电影。

创作团队以惊人的效率完成了前期筹备。乔羽仅用十二天就完成了电影文学剧本的创作,苏里则迅速完成了分场镜头设计。为提升影片艺术水准,剧组特别邀请著名作曲家雷振邦加盟,负责全片的音乐创作。

在选角过程中,苏里坚持选用广西本土演员出演主角。经过多轮筛选无果后,他独具慧眼地发现了桂林戏剧学校的黄婉秋。这位原本准备饰演\"小舟妹\"的年轻演员,在\"绣绣球\"和\"三姐骂财主\"两场关键试镜中展现出惊人天赋,最终成功获得刘三姐这一重要角色。

展开全文

对黄婉秋而言,从戏曲舞台转向银幕表演是个巨大挑战。初期她的表演仍带有明显的戏曲程式化痕迹,动作神态略显拘谨。在苏里导演的悉心指导下,通过逐场逐段的示范讲解,她逐渐克服了这些困难。剧组采用非线性的场景拍摄方式,这对演员提出了更高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黄婉秋的表演愈发自然流畅,完美诠释了刘三姐这一经典形象。

拍摄过程充满艰辛。剧组人员不仅要忍受南方夏季的酷暑和蚊虫叮咬,还经常面临食物短缺的困境。来自东北的工作人员尤其难以适应这种艰苦环境。为拍摄刘三姐在船上对歌的场景,工作人员不得不亲自下河推拉船只,确保拍摄画面平稳。期间,苏里导演为救助险些滑倒的同事不幸被开水烫伤,医生建议休养一个月,但他心系拍摄进度,坚持带伤工作,甚至躺在担架上继续指导拍摄。

影片以开放式的结局收尾,刘三姐\"山中只见藤缠树,世上哪见树缠藤\"的歌声余音袅袅。这一富有诗意的处理出自乔羽的创意,他认为这样的结尾更能引发观众遐想,增添艺术韵味。

《刘三姐》公映后立即引发观影热潮,不仅创下当时电影拷贝发行的最高纪录,更在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上斩获多项殊荣,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不可磨灭的经典之作。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