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西陵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
最美地名故事——天后宫的由来
发布日期:2017-04-23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字号:[ ]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在西陵区北正街与沿江大道之间,曾有一条北与小北门相接,南与西陵一路相通的小街,最早时期取名为忠义街,是天后宫所在地。
  据《东湖县志》记载:“天妃庙系福建会馆,一名天后宫,乾隆二十六年福建客民众建,在忠义街”。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忠义街改为天后宫巷。探寻其名称缘由,主要是地处长江中上游分界结合部,上控巴蜀,下扼荆襄的宜昌城(宜昌府、东湖县治所地),在清康熙、雍正时期成为川楚人员,物质来往交流的集散地,有很多外籍客民云集宜昌从事经商活动并定居下来。其中,从事经营丝烟业为主的福建帮,随着帮会会员的增加,生意的兴隆,便把他们在家乡所顶礼膜拜,万民祭祀的海神“天后”娘娘金身请到宜昌,并共同筹资在忠义街修建了一座“天后宫庙”,同时同乡会馆也设于宫内。日子一久,“天后宫”在市民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于是人们干脆将这条街直接叫“天后宫”。
  移居宜昌的福建商人为什么崇奉“天后”(又称妈祖),在我国南部海峡两岸的民间,一直传颂着天后的传奇故事。据说这位海神天后,姓林,名默,尊称默娘,是宋代福建莆田县人、官位都巡检林愿的第六个女儿。她在湄洲屿出生时,便有祥光呈现,异香满屋。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九月初九重阳节那天“羽化升天”,民间称颂她为“龙女”、通灵 “神女”。缘由是其生前聪慧睿智,集忠义孝悌、救民疾苦、扶危济困、乐善好施、见义勇为、无私利他于一身,又有预知气象变化、通晓医理、泅水航海之本领,时常“承席渡海”,翻飞游弋于岛屿之间,往来救助海上的遇难船只。去世后也能“辄显灵应”,“海舟救护无数”而被尊奉为航海保护神。
  据有关史料记载,自宋代始,皇帝册封林默娘为“灵惠照应崇福美利夫人”和“助顺显卫英烈嘉应协正慈济善庆妃”。至元代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世祖下诏“制封泉州神女”,号“护国明著灵慧协正善庆显济天妃”。此后元代帝王还亲自祭祀,于是林默娘就名扬全国,并驰名南洋等地。到明代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郑和奉诏出使西洋,在海上也得见“神女”的灵异护佑,回朝后奏明皇帝,皇帝加封为“宏仁普济护国安民明著天妃”,并诏令福建修妈神庙并改称“天妃宫”。至清代,妈祖地位更加显赫。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靖海候施琅率兵东征,收复台湾,班师回朝奏告皇帝,说天妃显圣助阵。康熙帝闻之大喜,下诏褒封林默娘为“护国庇民妙灵照应宏亿普济天后”,天妃宫逐改名为“天后宫”,并特赐春、秋二祭。至此,天后(妈祖)的事迹更加得到广泛传颂,虔诚膜拜,定期祭祀自然成为沿海民众的重大生活习俗,这就是包括宜昌在内,国内外广建“天后宫”之缘由。
  宜昌老城区的天后宫抗战时期受到日军炮火的毁损,破败斑落,宫宇残存。宜昌光复后改作鄂城会馆、鄂城小学,解放后更名为市七小,北正街小学。1980年沿江大道扩建,宫庙被拆除。后来的旧城区改造,使得天后宫及天后宫巷先后消失,并淡出人们的记忆。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主办:中共宜昌市西陵区委 宜昌市西陵区人民政府
承办:宜昌市西陵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宜昌市西陵区电子政务办公室
ICP备案号:鄂ICP备11018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