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西陵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
最美地名故事——历史名胜三游洞
发布日期:2017-04-29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字号:[ ]
  历史名胜三游洞,亦名三友洞,位于宜昌市西陵区中心城区西北10公里外的西陵山峰峭壁间,背靠长江西陵峡峡口,面临“清流涵白石,静见千峰影”的下牢溪。洞穴高达6-7来米,深约30来米,内室开阔,洞景奇绝。1956年,三游洞就被湖北省政府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宜昌市西陵区内一处著名的四A级名胜古迹旅游景区。
  三游洞的由来,距今已有近1200年的历史。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大诗人白居易和其弟白行简,与通州司马授?州长史元稹在各自奔赴新任驻地的途中偶然相遇于夷陵(今宜昌市)。挚友相逢,分外高兴,相邀同行,前往风景秀丽的西陵山,攀悬崖,登峭壁,无意间发现一奇洞,洞景奇特别致,幽趣无限。因留恋此洞,便留居数日,并在洞内置席饮酒,各吟赋古调二十韵诗一首,书于石壁,又由白居易作《三游洞序》以记此事,供后来者登临观赏。三游洞即由此而得名,史称“前三游”。
  宋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文学家苏洵、苏轼、苏澈父子三人,由四川眉州(今眉山县)赴汴京(河南开封)应试,路过夷陵时,慕名游览此洞,并各赋诗词。苏询赋<三游洞>: “洞门苍石流成乳,山下寒梅冷欲冰。两寒二子苦求去,我欲居之亦不能。” 苏东坡赋<前题>: “冻雨霏霏半成雪,游人屐冷苍苔滑。不辞携被岩底眠,洞口云深夜无月。”盛赞三游洞景色之佳而不愿离去,史称“后三游”。南宋诗人陆游,于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入蜀任夔州通判,经夷陵寻游三游洞时见“三游洞前小潭水甚奇,取以煎茶”,饮之味道极佳,便写下一首七言律诗。后人为了纪念陆游,便把此泉称为“陆游泉”。泉口外围砌上雕花栏杆,并依山傍壁,用青石雕凿具有宋代风格的半壁亭一座,陆游煎茶诗刻于悬壁上,使此处泉、亭、诗、景融为一体(二十世纪末在此处开办放翁酒家)。经唐宋时代前后三游,三游洞名声大噪,历代文人骚客及前来探幽寻胜者更是络绎不绝。
  三游洞历代攀崖壁刻可谓琳琅满目,数量大,价值高,书体多样。据史料记载,历代名人在此作石刻多达100多件,观洞中尚存宋代以来壁刻、碑刻56件,其中宋代18件。宋景祐四年(公元1059年)欧阳修壁刻,独一无二,更是宝贵的文物珍品。清代龚绍仁诗云:“夷陵有夷山,夷山多名洞,三游最著名,喧传自唐宋”。它景色奇丽,洞内有三根钟乳石柱垂直平行排列,将洞隔成相通的前后两室。前室明旷,诗文摩岩石刻满壁;并陈列有白居易、白行简与无稹三人塑像。后室幽奥,洞内及侧旁另有小洞偻身可行,即所谓洞中有洞。洞前壁上留有“灵区”、“鬲凡”、“洞天福地”等巨幅壁刻。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的记事散文《通远桥记》及其后查庆仁、黄庭坚、吕叔龚、叶衡、杨修之等人的壁刻,更加极大地丰富了三游洞历史文化底蕴。
  历史名胜三游洞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广涉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三游洞景区山水秀丽,景致迷人,并与举世闻名的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遥遥相对。其道路曲径通幽,楚塞楼、张飞擂鼓台、至喜亭、步行长廊等楼台亭谢辉映成趣,古军垒、刘封城遗址及抗日战争记事壁刻,仿佛正在向来往游客叙说着千百年间古往今来所发生的历史文化故事,令人神思而向往。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主办:中共宜昌市西陵区委 宜昌市西陵区人民政府
承办:宜昌市西陵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宜昌市西陵区电子政务办公室
ICP备案号:鄂ICP备11018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