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陵区老城区地段,有一条东起解放路步行街,西接沿江大道的沥青混凝土路,全长375米,宽15米,两侧人行道约2?3米左右,名曰陶珠路。在改革开放时期,此路曾以活跃的商贸集市名声大振,享誉城内外。
说起陶珠路,形成道路的历史已逾百年,并有一些不平常的艰难发展历程。清朝晚期,西方列强打开了闭关自守的清朝国,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与大英帝国先后签订了表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中英烟名条约》等,将地外川鄂咽喉的宜昌作为长江沿线对外开放的商埠之一。随着帝国列强的入侵,洋船、洋油等洋货倾销宜昌。1914年前后,根据宜昌商埠的发展需要,相继修建了直通江边的一马路和二马路,接着三马路也逐步形成,并曾一度被人们称叫新马路。后来,宜昌县商会依据春秋时范蠡(号陶朱公)以经商致富的典故,新马路改名为陶朱路。“朱”与“珠”同音,象征着珠宝与财富,字音更吉祥,就自然而然地演变成了“珠”字,陶珠路因此而得名,并沿用至今。
解放前的陶珠路,实际上名不符实,难成其路。虽说路两旁也有几户小老板,靠精明头脑与努力,经营致富住进了像样小楼。但是大多数居民住的是陈旧简陋的木板小屋,参差不齐地挤在狭窄、杂乱的巷子里。陶珠路临江出口处,是个水运码头,通惠路(今解放路)、中山路及云集路(当时不通江边)一带的居民用水,大都得从陶珠路下江去挑。从早到晚,以卖水为营生的挑水夫与居民,挑着水担来往如梭般奔波于此路,使得路面成天湿漉漉、滑溜溜,永无干时。在此路讨生活的小商小贩、手艺人、挑水者等,稍不留神就会被摔的四脚朝天,可说是苦不堪言。尽管人们过着度日如年的苦日子,还不能安稳。1946年,官僚资本家王河清,竟在陶珠路靠江出口处,强行修建了“老宝成银楼”;而另一头又被有权势的朱大顺修建了一座榨坊。两处建筑犹如两只拦路虎,把两边的通道堵成了更为狭窄的小口子,两头一 卡,道路完全变成了被缠绕的小香肠。满街的污水排泄不畅,弄得臭气熏天、蚊蝇乱飞,导致瘟疫流行,穷人的生活更苦。居民们联民到官府告状,但始终是官商勾结,沆瀣一气,拦路虎依旧蹲守路两头。
宜昌解放后,人民过着水深火热的苦日子才算熬出了头。市政府根据此路居民的诉求和意愿,在宜昌市百废待兴的情况下,果然决定将整修陶珠路纳入重要工作日程。1950年春,城区建设的第一炮便在陶珠路打响,盘踞于路两头的拦路虎被赶走,道路疏通了。同时还修建了高1.5米、宽1米的下水道,排除了污水横溢,路面常年潮湿的恶劣状况。居民们高兴的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庆贺多年的夙愿得到实现。路两旁建起的新房逐步代替了低矮的小木屋,第一家专业电影院也在路东头北侧建成,沉寂多年的陶珠路才真正得到了复苏和兴盛。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更给它带来了生机与活力。“陶珠路服装市场”吸引大批社会人或其他各业人士前往,摆摊设点,自由经营。一时间南来北往之客商,齐聚此地,采买采卖,大包小包,连拖带拽。来往人群,川流不息,商贸交易十分火爆,陶珠市场,一举成名。并在城区民众中产生了这么一句顺口溜:“要得富,个体户;陶珠路,万元户”。也就是说,陶珠路市场是宜昌市城区当时率先诞生万元户的场所。随着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市场另地搬迁,与其相连的解放路建成商业步行一条街,陶珠路仍旧凭借区位优势,沿街开店经商。一到华灯初上,夜食一条街灯火辉煌,锅碗瓢盆、交谈碰杯、再奏乐章,陶珠路与步行街现已变成了不夜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