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西陵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
最美地名故事——峡口险隘南津关
发布日期:2017-05-08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字号:[ ]
  南津关位于宜昌旅游新区西陵峡口下牢溪与二里坡之间一带。据明代《夷陵州志》记载:“南津关,在州西北一十五里。” 明清设巡检司,驻守于此而得名。南津关是长江三峡的终点,也是长江中、上游的分界点,更是西陵区、宜昌市,乃至在长江流域和全国都是一个历史久远而十分著名的重要地名。
  探究南津关的名称来历,专家学者纷说不一,颇感纠结。当然“津”指渡口“关”即关卡,南津渡、南津关盐卡史志有记,众家均无异议。但是,关键在一个“南”字,以何方位,实体指其为南,并取此名呢?一种说法是:南津关因在夷陵古城(下牢戍)的南面而得名,但又说与“西津关”,县西过江一里,相抵触而予以否定了;另一种说法是:南津关因原在宜昌古城南门外而得名,后迁至峡口仍然沿袭了原来的名称,但又说尚缺依据而未作认定。两种说法,无一而是,留下悬疑。笔者近期按照地名普查工作要求,查阅研读相关史料典著后认为,明·弘治九年刻本《夷陵州志》卷之二〈山川〉中明确记载:“南津口:在州西北十五里,当峡之口,汉照烈据此津之南故名。洪武二十五年立巡察司于此”。以此推论南津口与南津关相互吻合,应同为一处,汉代始称南津口,后称南津关。为遏制川私,明在南津口设巡检司驻守查私,年长日久,人们改称南津关,并沿用至今。
  南津关扼三峡之隘,地势险峻,是水陆之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自三国时代起,各朝代都曾派军驻防或筑城建垒,并留下历史遗址——古军垒。时间推至现代,抗日战争时期,宜昌城沦陷后,南津关上侧的三游洞地带,始终驻有国民政府军的步兵、炮兵等作重点防守,扼制住了日军溯江而上的侵略脚步,直至抗战胜利。南津关作为关卡,官府派出官兵把守,凡是进川出峡的船只和陆路肩挑驮运的货物,都必须在这里接受检查。因此,旧时宜昌民众中曾有这么一句话:“走到南津关,折了大本钱”。尤其是进川船只,要冲漩涡,闯暗礁,过险滩,命运多舛。故有打油诗一首:“船到南津关,两眼泪不干。纤夫过险滩,丧命又翻船”。这就是闯峡江过往船只时常发生悲剧命运的生活写照。
  如今,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早已建成并蓄水发电,坝上水位提升10余米,原来的南津关沉没水下,但其所指范围也有了新的变化,旅游新区有两个群众自治组织分别命名为南津关村委会和南津关社区居委会,历史地名又添新意。南津关前出平湖,碧波荡洋轻泛舟。江山多娇美如画,游人如织行其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风景旖旎的南津关更令人心旷神怡,留念忘返。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主办:中共宜昌市西陵区委 宜昌市西陵区人民政府
承办:宜昌市西陵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宜昌市西陵区电子政务办公室
ICP备案号:鄂ICP备11018619号